通常讲,设备的运转率特别是有效运转率的高低可以基本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而追求高的设备运转率就必须压缩计划检修时间,并尽最大可能的减少生产故障,甚至做到生产零故障状态。
达到生产零故障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作为设备管理人员,我们追求的第一个目标应该是设备零故障。
事实上从近四年的运转统计看,我们的回转窑年度运转率水平还一直没有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相比较而言,2500t/d的回转窑比5000t/d运转率高,多数2500t/d的回转窑企业从投产到现在全年运转率都能保持在90%的水平,做得非常出色是潍坊水泥厂,他们达到了95.35%;而5000t/d的熟料企业年度运转率平均下来只达到83%,做得比较好的是淄博的两条窑和平阴2#窑,都达到85%,其中淄博的2#窑是87.4%,接近集团确定的88%的目标。
安丘和平阴的一线受重大设备事故影响,运转率仅仅在78%和80%的水平。我们的熟料企业能否再提高5%的运转水平呢?我们还有哪些不足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努力呢?下面结合最近到某些子公司处理设备事故时发现的一些问题先谈谈对现场巡检的看法。
设备的现场维护和巡检工作在设备管理过程中起到非常至观重要的作用,潍坊厂的齐总在谈生产管理经验时首先强调的就是每天都要到大设备现场转转,看看、摸摸、听听,做到对设备特别是关键主机设备的运转状态了然于胸。相比之下,我们的很多公司对于现场巡检工作的重视程度是不足的,甚至是存在巨大差距的。这里面主要是管理问题,当然也有技术人员和维修岗位人员的素质问题。
设备巡检不能不作文章,也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说不作文章,是指个别企业的现场巡检基本已经形同虚设,多数岗位不明白要巡检什么,技术主管缺失或者也不明白要巡检什么,怎样去巡检,领导们也不知怎样考核巡检。
设备的运转便从根本上失去了保障,事故不断是自然现象。出了事情便只好就事论事,不断救火,天天火烧眉毛一样,忙乱得不可开交。当然,这样的企业是极少数的;但我们的很多企业的某些岗位存在此类现象的情况却又是绝大多数的,特别是一些高边远的岗位;即便是一些管理很好的企业,当我们检查提升机的地坑,熟料库顶,熟料库下,供料车间时,也普遍存在着脏乱差现象。地坑内的积料托住提升机的配重、库顶上减速机被粉尘掩盖的现象还是经常能看到的。
记得集团领导从马来西亚回来后谈到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总经理到不了的地方,管理也好不了,所以我们当初设计马来西亚项目时当地的老板坚决要求我们取消地坑设计,因为他说自己没办法天天钻地坑。我们的一些管理盲区基本是没做文章的。
下面的图片是我们在现场检查时拍摄的。从检查情况看,缺油、皮带机坏托辊、油脏、油标看不清楚、收尘器该开的不开,扬尘大,积料等问题比较多。
说到做表面文章,是指管理者也天天到车间去看了,马路扫得很干净,设备擦得也很干净,怎么还是出事故呢?
- 一方面,要看我们的检查是否局限在地面上了,那些偏僻的岗位是否从内心里我们自己也不愿意去钻去爬?
- 另一方面,我们的检查是否只局限于外观了,一些具体的关系到设备运行状态的参数细节是否也注意并检查到了?比如振动情况,比如油量多少、温度,比如磨损情况等等。再有,就是我们的专业素质是否能满足生产需要。
从维修的角度看,我们要想做到设备正常运转基本上是按照下图所示的两个闭环进行的。即自主维修闭环和专业维修闭环。
自主维修闭环主要由生产工段或班组进行的,即操作工人要具备一定的维修技能,对于一般维护维修工作,达到谁使用谁维修的标准。而不是过去的维修和使用分家,互不担责、且存在推诿扯皮的情况。
专业维修主要是针对一些周期性的、工作量比较大的集中检修和检修复杂系数比较高,需要具备相当专业素质的维修工人来完成的工作。
做好自主维修闭环的前提是我们的岗位人员要能首先主动发现问题,即日常巡检(一级巡检)工作要做到位。通常我们的日常(一级)巡检是由生产岗位巡检工人和设备维修专管员共同完成的。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控操作员的“巡检”。根据专业水平不同,他们之间在巡检标准上又有一定差距。
比如从篦冷机到熟料库顶每个班只有一名岗位工,他要负责整个岗位的卫生清扫,还要负责一些小型设备比如风机和斜斗轴承的加油工作。三班倒制共有三个工人,这三名工人都要对这个岗位的所有设备负责检查维护,哪个班有问题哪个班要处理好才能交接班。对于一些技能要求较高的部位检查和维护,则又增加了专业维修工人的分片包干巡检和维护。比如篦冷机的液压站的日常检查和加油,斜斗刮料斗,抢修换篦板,换液压缸等工作,就要由他们完成。
做好一级巡检的前提一是责任分工明确,二是巡检人员素质高,要懂设备。其核心就是要建立巡检标准。没有巡检标准,便无法检查和考核巡检质量。笔者在生产现场检查设备时经常发现油质变黑,轴承干涩缺油,或者油箱油位低的情况。当和岗位工人交流时,得到的多数答复是,“不缺油,因为缺油的话轴承温度会报警”殊不知,等轴承温度报警时再加油的话,往往已经来不及了。我们的现场巡检和维护的目的就是提前预防,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这说明是我们的管理有问题了。
我们拿出一个比较突出的油站加油问题,分别召集设备专工、维修主任、工段长、岗位巡检人员一起开现场会。图8所示的当时是生料磨循环风机电机油站的油位情况。我们告诉大家做好巡检维护首先要建立标准。针对油位问题,如果没有标准,或者标准模棱两可得话,你说油少,他说油多,自然就容易出事故。
于是我们找来油漆,将加油标准画在油箱上面,告诉巡检工人按照标识补油。补完油后,我们又对油位的划线标准进行讲解,告诉专工(技术人员)分头对自己的管辖区域进行检查,看看还有哪些油标看不清楚,哪些油标没有油位上下限标识。
接下来我们再探讨油站过滤器怎样检查,多长时间要清洗一次,由谁负责清洗,谁检查后才能安装等问题。
建立巡检标准
应该说建立巡检标准是技术管理人员的一项很繁重的工作,建立标准之前要求技术人员对设备的结构原理、常见故障、控制要点、关键参数、易损件周期、完好标准、检修方法等事项都能准确掌握;巡检标准的建立要针对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最好删繁就简,简单易记,如果搞得过于复杂,别说岗位工人,就是技术员自己怕也难记清楚,最后多数是流于形式。
工作组曾经在亲自体验岗位巡检的劳动强度的基础上,编制了一套巡检流程,要求每个班对自己的设备检查两遍,其流程图的设计如下
该岗位共设计了十个巡检点,针对每一个巡检点又建立了不同的巡检标准,制成标示牌贴在设备上(或设备附近醒目部位),像丰田公司的标牌化管理一样,无声的命令,要求我们的巡检工人按照标牌指示完成分内的工作。如前面所讲,点检标准的设计力求简单实用、易懂易记(见下图)。只要记住油量、油温、油压六个字就行了。对照标准看一下,OK。有问题的马上处理或者向上级汇报。
发挥岗位巡检的积极性我们能发现很多问题并能及时处理,他们是与设备接触时间最长的人,也应该是对设备发生变化了解最早的人。这样的优秀员工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淄博的王卫东曾经发现回转窑筒体的裂纹,平阴的肖大志曾经发现托轮轴r角裂纹,还有孙廷建可以根据油管的温差判断出油路是否畅通,当然还有很多员工,他们及时发现了隐患,为企业作出了贡献。
一名优秀的巡检工应该做到对设备结构、性能非常清楚,清楚每个配备件的使用周期寿命,何时更换、现在磨损状况如何、润滑油更换周期及更换时间等等。技术主管的任务之一是要对巡检工人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要拿着结构图给职工讲清楚,要把设备说明书的技术细节给职工讲清楚。然后才能让他们明白巡检标准为何是这个样子的。
当然,我们的技术人员不见得就比维修工人专业,也需要或者说更需要学习。对于实践性的检修技能,多数情况下我们应该向维修人员学习。多与职工交流、集思广益,会提高我们的对设备的认知程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级巡检记录,技术人员应该每天进行搜集整理存档,个别问题要了解清楚后立即采取措施。特别要注重对中控操作人员的操作数据和感受记录等的整理,同时要告诫中控员,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汇报,比如水泥磨和大电机的瓦温,不是要等到报警再汇报,而是通过观察升温曲线分析出是否正常,否则将会造成严重后果。事实上,往往是一些很微小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最后酿成大事故。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平阴公司的生料立磨,喷水阀的自动控制坏了便长期手工控制,窑尾预热器的冷风阀坏了长期不解决,焊接辊皮有剥落了,侥幸心理再开机到月底应该没问题,结果是一旦热风控制不下来,冷风阀又掺不上风,喷水阀再向辊皮上喷点凉水,辊皮本身就有裂纹了,不炸裂不出事故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可想而知如果轴承长期缺油、皮带机尾轮的清扫器坏了长期不修理,尾轮长期埋在料里运行,减速机长期埋在灰尘里,篦床长期跑偏,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应该是换轴承、换齿轮、焊大轴、换皮带等等甚至更多。
建立巡检标准之后便是严格的执行标准,应检查执行情况。并建立相应的奖罚机制。
这就需要进行二级巡检。通常二级巡检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的,包括车间或工段的技术员,车间设备主任等。二级巡检的职责一方面是对一级巡检的所有要点进行复检,另一方面要进行相对专业的技术检查,做很多预防性维修的前期工作。比如振动检测和油液检测以及裂纹探伤等。
振动监测和油液监测是当今预防性维修的非常有效的专业检测手段,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应该是我们需要尽快掌握的。工作组07年在平阴公司时曾经将现场所有的主机(三星级)设备进行取样化验,结果是60%的油站污染超标,30%的油站严重污染超标。造成严重污染超标的结果已经是事后状态,也就是说因为设备损坏或者现场环境差等原因,润滑油造成污染,反过来对设备有造成恶性影响,已经既成事实了。
我们要做的工作其实是在污染前(对油液的清洁度进行控制,根据不同的设备登等级划定不同德清洁度范围)进行控制。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润滑状态。上海的丁光健博士说过。我们的设备,或者说我们的企业正骑在10微米厚的油膜上运行。
这个比喻形象的道出了润滑对企业和设备的重要性,也是对设备润滑的重要性的重新定位。很多人不知道10微米十个什么概念。一根头发的直径约为75~80微米,而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的最小的颗粒约是40微米。当你踩下油门时,发动机的活塞带着熊熊烈火,每分钟上下运动数千次,而活塞与缸体的间隙只有2~5微米,也就是说油膜的厚度仅仅不到5微米。正是这层薄薄的油膜支撑着我们的企业和设备在飞速运行。因此,应该像维护眼睛一样,维护润滑油。
大力推行现代设备润滑,主要的节省并不只是来自润滑油本身,而是设备寿命的延长和失效率的降低,以及由此产生的设备利用率和生产率的提高。日本和美国工业界的经验证明,推行现代设备润滑所产生的效益比大约是1:5:10,即从润滑油的节省是1,从设备寿命延长的收益是5,而企业从提高生产率方面的得益是10。
按照目前国内比较好的水泥企业的润滑管理水平,每吨水泥的油品消耗大约是0.5元,新投产的企业第一年油品用量大约是1.5~2元/吨水泥,即使按照0.5元计算,我 们集团每年的油品消耗量也在1500万元以上,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一个万吨级熟料基地的年利润总额
1999年,两位来自美国亚利桑那核电站的振动监测专家发表了一篇对750台电站设备的滚动轴承失效监测的调查报告,在这篇报告中,B·Johnson 和H·Maxwell宣称,以磨损(屑)分析为核心的油液检测技术能检测18个月以内的油润滑滚动轴承的早期失效,而振动分析则只能监测3个月以内的脂润滑轴承的失效。
他们经过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40%的与润滑有关的轴承故障可被油液检测技术检测,而振动检测可发现33%,其它的27%则需要油液和振动的综合监测。
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巡检工作不仅要建立相应的润滑监测标准,还要建立相应的振动监测标准。
因为其工作量确实很大,所以我们提出了将设备进行分级管理的概念。按照设备的重要程度,分别划定了三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三个级别,一星级一般是指通用设备比如绞刀、提升机、袋收尘等;三星级是绝对主机设备,如回转窑、篦冷机、球磨机、辊轧机、立磨、高温风机等;二星级则是相对关键的主机设备如转子称、斜斗、窑尾提升机、选粉机、空压机等。
对三星级设备的油样和振动值要定期监测,一般三个月一次,出现异常时要加大监测密度。二星级设备则采取定期换油措施。一星级设备一般是用三星级和二星级换下来的油。
另外对于设备的磨损失效的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这方面的工作量几乎涵盖了所有设备。比如篦冷机篦板的磨损、窑头风机和高温风机叶轮的磨损、预热器挂板的磨损、提升机链条的磨损、斜斗链条的磨损、开式齿轮的磨损、轮带垫板的磨损等等,都要建立相应的更换标准。我们在某厂检查时就发现很好的椿本提升机链条被换下来了,说是周期到了。其实才用了三年。椿本的链条我们有用到十年的。如果说建立更换标准,应该是根据链条的伸长量来考核更合理些。对于某些部位的磨损用定期检查测量的方法更有效些,如辊皮和篦板、预热器挂板等;而有些磨损一方面要定期测量另一方面要加强维护,比如斜斗的链条和轮带垫板等,能加上油润滑和不加油干磨损的使用寿命往往是天壤之别。
(做指针监测链条磨损量) 和(做专用工具清理斜斗积料)
应该说二级巡检的质量主要决定于技术主管的专业素质。这也是目前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也是我们的设备为何擦拭得那样干净,还会出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二级巡检的周期应该是每周一次。
三级巡检是由副总或总经理组织的全公司范围的全面检查,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设备、工艺、电气、安全、消防、卫生、环保等内容,是对下属工作全员参与的考评和推进。三级巡检的质量好坏更是关系到所有巡检机制能否贯彻执行的关键。它将有力并要及时协调各专业之间的问题,对下面的工作进行肯定或指出不足,及时纠正。事实上由于各专业之间的推诿或责任分工不明确造成的事故也是时常发生的,比如皮带秤计量不准确的问题,往往是下料不畅、计量程需调整不合适或机械方面托辊不转缺油跑偏等原因造成的,需要组织几个专业的人员共同处理。再如篦冷机的液压系统,则需要电气和机械配合才能解决问题。 其巡检周期应该每月一次。
对于特大型的水泥集团企业,其设备巡检工作应该在前面所述的三级巡检基础上进行创新。主要是再增加一级巡检,形成四级巡检机制。集团组织的设备巡检主要针对了各公司的三星级设备,巡检的范围涵盖了前面的一二级内容,并且更加注重专业化监测。同时应该结合其他专业进行共同巡检。将巡检结果按照整改通知单的形式进行下达。集团的四级巡检可实行月检或抽检制度。
总之,全面做好设备巡检工作是做好预防性维修的重要前提,我们目前的重点任务就是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形成以提高设备有效运转率、达到设备零故障为目标的管理共识,从而全面规范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建立起以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生产和设备维护、保养、与维修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