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印刷工艺对印刷机的工作要求

不干胶

印刷机是为实现一定的印刷工艺要求而设计制造的。不同的印刷版型式对印刷机提出不同的要求,即印刷适性。

印刷适性对印刷机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也有很大影响。所谓印刷适性就是为得到所要求的印品,所使用的印刷材料及设备应该具备和保持的性质。

印刷机除了印刷油墨和印刷用纸的印刷适性外,在印刷中印刷适性问题将要求印刷机具体结构的设计要不断改进。例如,要保持连续供墨在供墨系统中设置油墨搅拌器,使印刷油墨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保证油墨的正常转移。又如,胶印机的给水装置必须保证能供给适当的水量,供水量太大会产生乳化,太小印版容易起脏。

在保证印刷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控制好给水量,由此而促使人们不断地改进给水装置。其次,为了提高油的转移率,除了采取不同的印刷方式、印刷速度、印刷油墨和印刷用纸外,改进压印机构也是一项重要措施。由此可见印刷机的具体结构和印品质量与印刷适性有着密切关系。

此外,设计制造和使用印刷机还应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工作性能

  • (一)套印准确,这是代表印刷机工作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在印刷过程中纸张的输送、交接和印刷等不论是在低速或高速下都能保证处在规定的位置上。联印通对于要求较高的精致印品和彩色图版印刷,这一点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印刷机的传动系统、纸张传递交接位置和时间以及印版和压印机器的运动精度等都应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当我们分析印刷时就要着重了解与套准精度有关的各个环节,掌握它的特点及其所起的作用。
  • (二)墨色匀实,这是衡量印品质量的又一项指标。不论采用哪一种印刷方式要印制墨色清晰牢实的印品,不仅要求墨色均匀而且需要有足够的印刷压力,给墨装置和压印机构应能满足这一要求。
  • (三)生产率高,联印通一般以完成张/小时印品作为衡量印刷机生产率的标准。随着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对各类报刊、杂志、图书等需求量愈来愈大。有的印品其需求量高达几百万册甚至上千万册。因此,提高印刷机的生产率是发展印刷工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印刷机的结构特点往往就确定了其生产率的高低。如平压平型印刷机的生产率很低,圆压平型印刷机采用了压印滚筒比平压平型印刷机的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其版台的往复运行又限制了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又逐渐被圆压圆型轮转印刷机所代替。当前,印刷机正向大型、高速化、轮转化、联动化的方向发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例如标签印刷厂大量使用全轮转印刷机。

二、使用性能

  • (一)经久耐用,要求印刷机经过长期使用还能保持其原有的精度,即机器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这对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就正确选择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工艺,以保证零件的耐磨性,提高传动系统的运行精度,各配合表面应有正确的几何形状精度以及良好的配合间隙、及时的润滑和维修等。
  • (二)操作方便,在提高印刷速度及自动化程度的同时,要便于工人操作,印刷机一般占地面积较大,设几套操纵盘,以保证操作者在每个主要工作位置都能进行操作。各操纵盘要符合人的动作习惯,工作位置便于观察,调整部位直观易于接触等。
  • (三)安全可靠,为了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及设备的安全,在印刷机上除设有安全保护装置外,还设有安全保险装置,一旦机器发生故障便能自动停机。

三、工艺性能

印刷机在满足工作要求的前提下,要力求其结构简单、紧凑,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降低制造成本,便于装配和维修。 必须指出上述各项要求往往是彼此制约互相矛盾的。比如要做到套印准确,在高速下就不易实现。因为速度的进一步提高又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纸张的快速而准确的交接和输送、油墨的快干、运动部件的平稳性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使套准不易保证。如果增加控制装置,就会提高机器的制造成本。再如结构简单与提高自动化程度之间,印刷速度与使用寿命之间都存在一定矛盾。因此我们只能所上述环节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根据印刷工艺对机器的要求,抓住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从全局出发权衡轻重,在满足主要要求的前提下,妥善解决次要矛盾,这也是研究印刷机所应遵循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