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用纸的计量,有两种方法,即重量法和面积法。
重量法多用于贸易、统计等方面,其计量单位有吨(t)、千克(kg)等。
卷筒纸多用重量计量法,如:卷筒纸净重(kg)=定量(g/m2)×卷筒纸长(m)× 卷筒纸宽(m)÷1000
面积法多用于出版、印刷等方面。就纸张的使用效益讲,面积计量法是纸张的主要计量方法,它可直接地反映纸张的使用效益。
(一)面积计量法的主要计量单位有印张、令、方、张等。
1.印张
是计算出版物篇幅的单位。全张纸幅面的一半(即一个对开张)两面印刷后称为一个印张。
印张的计算在书刊出版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计算印刷费用、装订费用、纸张用量及其费用的基本单位。
书刊单册印张的计算公式:
单册印张数=单册面数÷开数
一般在实际工作中,有两种情况必须统计印张数,一是在选题策划阶段预测图书的成本时;二是当书稿排版结束并核红后,要统计印张数,以写入版权页中。
注:凡是用纸与正文相同、可与正文部分合在一起印刷的图书部件,其所占的面数都要计入“单册面数”作为计算印张数的基数。
若印张计算中出现的小数,在印数比较少(如仅数千册)时,一般要根据“使不足一个印张的零页呈双数(占四个页码)状态”的原则而向上进位,以便于印刷、装订。如16开的可进到0.25印张(即4面)、0.50印张(即8面)或0.75印张(12面) ,32开的可进到0.125印张(即4面) 、0.25印张(即8面) 、0.375印张(即12面) 、0.5印张(即16面) 、0.625印张(即20面)等。
2.纸令
是纸张的计算单位。印刷用纸以500张全张纸为一令,一张全张纸经印刷后可折合成两个印张,所以一令就合1000个印张。
3.色令
是平版胶印彩色印刷的基本计量单位。1令纸印1次为1色令,印2次为2色令,余类推。
**惯上平版胶印印刷以“对开”规格为计量标准,1色令等于印1000张对开纸,又称“对开色令”或“对开千印”。
4.加放数
为了弥补印刷过程中由于碎纸、套印不准、墨色深淡及污损等原因所造成的纸张损耗,除了要按书刊的印张数和印制册数计算出所需纸张的理论数量外,还必须考虑用以补偿纸张损耗的余量。这项余量就称为“加放数”、“伸放数”,因一般以理论用纸量的百分率表示,所以也称为“加放率”。
计算实际用纸量时,可将理论用纸量乘以“1+加放数”,以得到加放系数。如加放数为3%,则该系数就是(1+3%) =1.03。
(二)纸张的重量及计算
纸张的重量可用定量和令重来表示。
令重表示1令纸(500张全张纸)的总重量,可通过纸张的面积和定量来计算:
令重(千克)=单张纸的面积(平方米)×500×定量(克/平方米)÷1000
定量
定量是纸张单位面积的重量。其定义为每平方米纸张的重量,以克表示,即克/平方米 g/m2。
定量是纸的基础性能,俗称“克重”。
书刊常用纸张的定量有:
40克 52克 60克 70克 80克 100克 105克 120克 128克 150克157克
定量不超过250克/平方米的一般称为“纸”,超过的则称为“纸板”。
(三)书刊正文用纸总量的计算
步骤:1. 计算单册印张数。
2.计算既定册数书刊的用纸总量。
3.乘以加放系数。
公式: 正文用纸令数=单册印张数×印数÷1000 =单册印张数×千册印数(实际工作中常用)
式中之所以要除以1000,是因为经正反两面印刷的1令纸合1000印张。
市场上纸张销售的计价单位多用“吨”,这是为了贸易而用的。因此,计算印刷用纸成本时常需将令数换算成吨数,其换算公式为:用纸吨数=令重×用纸令数÷1000
(式中之所以要除以1000,是因为1吨=1000千克)
(四)封面、环衬等的用纸量计算
封面一般是单独印刷的,用纸品种也与正文不同。计算时:
1.须先根据书刊的开本大小、书脊宽度以及是否有勒口等来确定“封面纸开数”,即确定一全张纸封面用纸能印多少本书的封面。如果一全张纸能印8本书的封面,则封面用纸开数便是8开。
一般有二种情况:
★没有勒口的平装图书,若书脊宽度在7毫米以下,并且印制封面用的纸张与正文用纸虽品种不同但规格相同,封面纸的开数便为图书开数的1/2(即两倍大,如32开的图书需用16开的封面纸);
★如果书脊超过7毫米或有勒口,或者封面用纸与正文纸的规格大小不同,都须先计算确定封面纸的大小,然后按照封面纸的规格大小计算每张全张纸可开成多少个封面,以此来确定封面纸的开数。
2. 计算封面用纸数
如果印数确定,
①印封面所需纸张数=印数÷封面纸开数
②折合成纸张令数=印封面所需纸张数÷500
③加上加放数
综上所述:
封面用纸令数=印数÷封面纸开数÷ 500×(1+加放数)
=印数÷(封面纸开数×500)×(1+加放数)
(公式中的500,是将用纸数折合成令而为之)
书名页和环衬等部件常常采用与正文不同的纸张品种,不与正文一起印刷。计算它们的用纸量可参照计算正文用纸量的方式。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北京地区书刊印刷厂纸张加放率调整办法(可在1996年北京地区印刷工价本中查到)是各出版社与印刷厂之间结算纸张的依据。该办法第三、第四表为胶印平台(书版)和彩印加放率,这两个表注解的第一项内容是,印刷加放每色不足60张,按60张计。
这项注解规定的60张是一个绝对数字,是经印制人员按册数、开数等已知数据,计算出正用纸数,再乘以加放率得出的,其公式为册数×印张×加放率=加放纸数。据此可知,仅知等号左侧的已知条件,并不能立即直观判断出等号右边加放纸数是否不足60张,欲想确定,必须进行试运算,这就增加了工作量,也比较麻烦,如果是多联印刷就更麻烦,也不易在出版社与印刷厂之间达成共识。
为从直观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简算方法,仅供参考。
- 将某产品的客户订货数字,定义为册数。
- 将该产品经印刷机印出的数量定义为印数。凡是单联印刷的产品,册数、印数两项数值相同,多联印刷时册数是印数的倍数。
- 假定印刷机印单联产品,在什么条件下加放纸数是60张呢?
根据加放纸数的计算公式,可得(印数×1印张)×加放率,按表三、表四规定加放率为0.9%,则有印数×0.9%=60张,印数=60/0.9%=6667。故6667即为加放数恰是60张时的印数,据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印数小于或等于6667时,每色加放即为60张。②印数大于6667时,可直接用印数乘以加放率。 - 单联印刷时,册数即是印数,依第(3)条中的两项结论,即可确定计算加放数的方法。如果是多联印刷,也很简单,只需用册数除以联数,再将得数与6667比较,然后按第(3)条中的结论,即可确定计算方法。
- 在实际运算中,60张的计量单位“张”,不一定是指一张未分切的原始大小的纸张,而是指印刷机印刷时实际使用的纸张大小,如六开、四开、三开、对开、全开等,其对应的实际纸张数应是(方为一对开张)。六开:60/(6/2)=20方;四开:60/(4/2)=30方;三开:60/(3/2)=40方;对开:60/(2/2)=60方;全开:60/(1/2)=120方。
- 零印张的计算,需要明确两个概念。
一是出版印张,就是我们在书的版权页上见到的印张数,如1.125、1.25、1.375、1.5、10.75、8.75等印张,凡是小于1的印张统称为零印张。
二是装(上)版印张,是指印刷机装了几次版,装版零印张数只能大于出版零印张数,如0.5、0.25、0.125等零印张分别是一个印张,而0.375、0.625、0.75需各分为0.1250.25、0.1250.5、0.250.5,两次装版,故分别是两个装版印张,0.875需分为0.1250.250.5三次装版,故是3个装版印张。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与计算印刷工价中的晒版数量和印刷次(台)数直接相关。
举例下面举例计算胶印纸张加放量。
- 封面,八开,4色,印数5万,对开机四联印。则5万/4=1.25万,大于6667,按正常加放,12500×4(色)×0.9%=450方。
- 广告,12开,4色,印数1.5万,4开机三联印。则1.5万/3=0.5万,小于6667,按60张计算,60/(4/2)×4色=120方。
- 一本书的零印张0.875,印数1.6万,双面印。把0.875分为0.5、0.25、0.125三个装版印张分别计算16000×0.5=8000,大于6667,用8000×0.9%×2面=144方,16000×0.25和16000×0.125,得数均小于6667,按60张计算,60×2(面)×2(次装版)=240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