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印刷”是中国传统版画的木质雕版印刷。唐代是木刻艺术的初创期。当时木刻主要服务于宗教的宣传,宗教的大发展使印刷业得以兴盛,至于文学书籍及民间用书的木刻插图,直到五代才逐步受到应有的重视。
我国民族版画艺术的兴衰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道路。追溯版画的由来,从史前原始岩画彩陶纹到记录于甲骨的殷商文字,从镌刻青铜器上的金文到汉画像石刻,以及秦代肖形印章的广泛应用……可以说这一切都为我国雕版印刷的出现,做了长时间的充分准备。
2017年2月23日,西班牙中国文化中心(马德里)举办了“姑苏印记•苏州桃花坞木版印刷年画展”。此次活动吸引了一大批中外友人的积极参与。
唐伯虎有诗文:“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这便是我们众所周知桃花坞的由来。活动一开始,由桃花坞木版印刷画老师傅向大家讲解了这项工艺的历史和工艺流程。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遗失在中国民间木版印刷年画中的一朵“东方艺术之花”,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究其渊源,可上溯到宋、元时期。而自明代中期以来,随着工商业和贸易的逐步推进与发展,苏州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江南刻书和印书的中心地区,在中国印刷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桃花坞民间版画的基本面貌也得益于苏州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始于明代人物肖像的印刷。后至清朝皇帝雍正年间,受金陵雕印风格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优美清秀纤细、严密工整对称的江南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2006年,桃花坞木版印刷年画因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珍贵的历史传承意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桃花坞民间版画的印刷工艺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印刷套印方法,基本全用套色制作。长期以来,一直运用比较简单的手工方式从事生产,色彩上红黄绿黑蓝五种颜色,有时还要经过“描金”、“扫银”、“敷粉”等工序。在无数雕板和印刷工人的精心制作下,苏州年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构图精巧,形象突出,主次分明,且巧用丰富的题材,儒雅的画面和清秀的色彩,来表现寻常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桃花坞木刻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门画、农事画、儿童、美女画、装饰图案画、历史故事画和神州传说画等,其中神仙佛像等迷信类画片,内容有门神、灶神,以及所谓“辟邪人物”。
[divider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