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舞台上,来自中国的小将与世界各国的高手比拼,已连续两届获得奖牌,取得一银一铜的好成绩。这两位小将都来自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不仅如此,在近日刚刚决出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6进3的选拔中,3个名额再次被上海版专的学生拿下,这意味着版专小将将再次代表中国出征。
奖牌的光芒背后是赛场外几年磨砺的汗水。从初出茅庐的“菜鸟”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世界级能手”,小将们的成长路离不开辛勤园丁的导航和陪伴。“园丁”之一,前两届世赛教练、上海版专学校80后青年教师李不言今年担当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这几年他怀揣一颗“匠心”见证并助力了中国印刷技能小将们一步步登上世界舞台。
差距在于规范
尽管古老的活字印刷起源于中国,但是无论从设备还是工匠水平,今天引领全球印刷产业的企业仍然集中在德国、日本等国家。2013年,在德国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的领奖台首次迎来了中国选手,还是上海版专学生的王东东摘得了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铜牌,他的成功令整个团队激动而振奋。
2011年,为王东东训练备战时,当时才28岁的李不言开始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队的集训工作。如何培养“世界高手”并没有经验,李不言一头扎进大赛所有资料,仔细研究和推敲赛制、规则等各种细节,再反过来设计培训方案。在这个过程里,他首次开始了解这一领域的国际规范标准。“介入比赛才发现,与行业领先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并不在于操作水平差异,而是在于‘规范’。而这种规范塑造了职业素养。”他举例说,小到一颗螺丝从哪里拿下来、归位到哪里,擦过油墨的抹布是可回收垃圾还是不可回收的,这些细节的处理都要相当规范,而这些也正是国外优秀企业工匠的操作标准。
作为此次专家组组长,李不言要负责制订集训方案、每个选拔阶段的试题和评分标准,他也将这种“规范”一开始就设计到集训中。到这一次选拔时,所有选手在专色油墨调配环节的操作规范已经达到了世赛水平。“无论比赛结果是去或是留,我都希望大家把训练过程中学到的操作规范、先进理念和职业素养带到今后的工作中,我想这才是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真正的意义所在。”对即将离开训练基地的队员,李不言语重心长地嘱咐着。
“或许我们已经适应了‘短平快’投机取巧的生产方式,而忽略了这些规范,但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他相信,推行这种国际通用的方法将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极致才是匠心
要成为高水平的技能人才,李不言要求学生们始终努力坚持严谨、规范,并追求极致。上届摘得银牌的张淑萍就在教练们的调教下做到了极致。比赛中的调色是极具挑战的环节,选手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调整出与样张最接近的颜色,差别要控制在正负0.07,一张海报上上百个色块个个配分。李不言为张淑萍设计不同训练方案,为的是——经过千百次练习让她将误差缩小到0.06。
一个优秀的工匠要对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沉着以对,可训练基地里能模拟的状况都已经试遍了。对印刷机械了如指掌的李不言觉得,唯有真实的流水线更容易在多样的生产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机械故障,于是专家、教练和学生一次次来到企业,在真实的生产中找难题寻短板。正是在这样的一丝不苟中,一项项复杂工艺被掌握,一个个技术难题被解开。
经过两届世界技能大赛,李不言吃透了大赛所有规则和技术文件,也感到培训思路和方法都越来越清晰了。随着第44届大赛临近,选拔和培训工作将更加紧张,李不言计划和专家、教练们在下阶段从技能、外语水平和心理素养上再给选手们加把劲。今年的选手比往届同期水平更高,3位小将的表现值得期待。无论他们中的谁将最后出征,李不言都将陪伴他们登上世赛的赛场,因为今年他也将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执裁担任“黑衣法官”。
匠心的生产力
活字印刷起源于中国,我们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之一。900多年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便著文《活板》,将此发明归功于工匠毕昇。
然而,当今世界上最领先的印刷企业、最具工匠精神与水平的印刷大师,在德国,在日本……现在,印刷高人的行列中又有了中国人的名字。好骄傲,他们中的多位来自上海。
这是一支青春洋溢的队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是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年轻小将,指导老师李不言也是80后。然而,印刷业不吃“青春饭”。决定成败的是细节。未见得是人家的技艺高人几分,而是别人一丝不苟的规范,是我们在“短平快”的节奏中早已忽略的东西。
一颗螺丝钉,从哪里来就要到哪里去。李不言说,这便是“匠心”,是我们如今反复呼唤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也是一种生产力,有了无数个螺丝钉的一丝不苟,才能攻克各种各样的工艺难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感谢世界技能大赛,它给予上海年轻人展现才华与技艺的舞台,更让我们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