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全国各地不断传出,电子书“走进”教室,成为最受欢迎的学校新型教材之一。而有甚者更是将iPad作为课堂书本。去年,在上海嘉定区实验小学开出了两个“苹果班”,一共90个学生。这两个班的学生可以用iPad上课,回答问题,回家做练习。小一生用iPad学习,免不了引来家长各种担心。校方表示,这是学校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一种试点,学校通过与家长签订使用协议书来规范iPad的使用,解决家长担心的问题。
这样真的好吗?当时引起了不少社会认识的争议,有坚持、有反对。而近来,全国各地不断有消息传出,教材电子化的消息。笔者在听到这则消息之后,却是忧大于喜。
教材电子化可能导致学生更“文盲”
教科书电子化,这使笔者不自觉的为这些孩子的未来担忧起来。不说别的,单说这“苹果班”,笔者认为,“苹果班”的设立正在潜意识的分化小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的潜在攀比心理。更有可能让他们忘“本”,不会写字。拿笔者来说,太多的依靠电脑、手机之类的产品,有时候想用笔记录一段文字,明明有些文字很熟悉,就是记不起来。“文字”开始陌生起来,那么假设一下,百年之后,谁还会“写字”?如果小学生太过依靠诸如苹果等电子产品,那么笔者敢断言,不久的将来,这些所谓的“苹果班”学生,一定会成为只懂得“电子文字”的文盲。
“绿色教材”实施受影响电子书“成就”众多近视群体
再者,“教材电子化”的出现,为“绿色教材”的实施带来剧烈影响,众所周知,电子产品的辐射是对大脑有害的,在生活中。手机、电脑等,都别列在其内,过多、过早的接触电子产品,对人体的影响,可想而知。而且最重要的还是这些孩子正处于成长期,各方面的健康对他们都很重要。故此,笔者提议,在中学校校内,最好不要用这一类的电子产品作为教材。笔者用一个实例说明一切。
家住市中区振兴南路桃园小区的黄女士,最近为儿子小阳(化名)的事情感到颇为着急。“我们家孩子今年10岁,最近一段时间看东西总是眯着眼睛,看书都离得很近。现在也开学了,老师告诉我说他上课不认真听讲,黑板上的作业也经常抄写错,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如此,他在家里走路还经常踢到东西,越来越马虎。”
17日,黄女士赶忙带着儿子到医院眼科进行检查。“经过散瞳验光,医生诊断之后告诉我,说孩子已经有400度的近视了。当时我真不敢相信,四个月前我还顺便带着他检查了一次,当时孩子的视力非常好。谁能想到不到半年,双眼视力下降这么厉害。”
经过和医生的沟通,黄女士才回想起来,整个暑假孩子一直用爸爸买的新手机看电子书,玩游戏,“有时候放学回家之后,写作业之前先玩游戏,然后再做。经过医生的判断,小松的视力下降与玩手机游戏有很大的关系。”黄女士非常无奈。
一个暑假因为经常接触电子书,就造就一个“近视儿童”。那么用这些电子书当课本的学生会有什么后果?笔者不敢想象。
据有关专家称,现在得近视的年轻人逐年增加,不得不考虑是电子产品带来的影响。很多配眼镜的学生都喜欢看电子书。据生介绍,由于看电子书的辐射大,如果长时间盯住屏幕容易视力疲劳。年轻人在看电子书时距离较近,而且很多人有晚上关上灯看电子书的习惯,这样会加大视力疲劳的程度。
教材电子化,或使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渐严重
谁能保证自己的孩子没有好奇心,谁能保证自己的孩子拿着电子书不会做出了学习之外无关的事情?我想没有一个家长敢信誓旦旦的再次说:“我保证”。
电子书,是一个童话世界,也是一个“魔界”,它可以让孩子们健康的成长,也可以让孩子们渐渐“魔化”。
从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数字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有关专家表示,存在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孩子实际人数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关注孩子的“心病”,已经到了家长必须正视的时候。儿童心理出现问题,引发的问题远远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很多孩子因为缺乏家长的关爱,最终导致自闭症,难以痊愈,影响一生。更有一些孩子,因为家长教育引导不当,沉迷于网络还有游戏,有的为了追求刺激或者是希望引起家长的注意,走上歪路,轻则逃课打架,严重的甚至走向了犯罪道路。电子书正是导致“童心理健康问题日渐严重”只要元凶之一。
结束语:
电子书,可教育人,亦毁灭人,笔者觉得,教材电子化,还是慎重考虑,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